打卡不重樣 博物館奇妙之旅攻略收藏+走起!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以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科普體驗,讓億萬年前的遠古生命“復活”。帶領觀眾穿越史前時代,探秘熱河生物群。
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開啟沉浸探秘之旅
走進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來自白堊紀的珍貴化石“住”進了數字化展館,種類涵蓋魚類、兩棲類、恐龍、鳥類、哺乳動物等20個生物門類。通過大大小小的互動屏幕,游客可以掃描展品觸發恐龍骨骼復原動畫,也可以點擊透明屏幕讓鱘魚化石“游”回水中。前沿的科技,豐富的展陳內容,為游客帶來優質的科普體驗。
除場館沉浸式展陳之外,博物館打造的影院為游客帶來多維感官的時空之旅。影院通過3D視效,多聲道環繞音響系統,四方向自由度動感座椅,配合人造風、水、雪、閃光,觀眾可通過動感座椅與環繞特效,身臨其境沉浸恐龍世界。此外,在室外園區,博物館還推出化石挖掘與修復體驗。青少年還能參與研學活動和科普講座,走近化石倉儲區,在現場近距離觀看專業工作人員進行化石研究,學習化石修復技藝,感受古生物學的魅力。
一壩兩館映三峽 峽江文脈煥新顏
在位于湖北宜昌的三峽大壩附近,有兩座記錄工程壯舉與家國情懷的博物館——三峽工程博物館、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前者解碼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的誕生,后者重現百萬移民的家國情懷。一座大壩串聯兩座文化地標,為千年峽江文脈注入現代文明基因。
在三峽工程博物館互動展區,孩子們正通過手搖發電機探索能量轉換的奧秘,270度環幕影院重現船舶乘“電梯”翻越大壩的震撼場景。作為全球最大水電專題博物館,這里匯集三峽庫區出土文物、工程圖紙、大型機組部件等2000余件展品,結合聲光電技術全景式展現世界最大水利樞紐的建設征程。
泛黃的工程論證手稿、建設者使用過的測繪儀器、三峽巖芯樣本等展品,串聯起跨越三十載的治水史詩。展館創新采用“科技+文物”的敘事方式,讓游客清晰感知工程背后的歷史。
除建設任務,三峽工程最艱巨的任務就是“百萬大移民”。為留住鄉愁與記憶,在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內,水深4米的水下展廳以實景展陳被淹沒的秭歸老縣城——歸州古城。透過全景玻璃幕墻,青石板街道、木質吊腳樓、斑駁商鋪招牌在粼粼波光中靜靜矗立,讓參觀者仿佛漫步于長江底部的時光長廊。
工業遺址變身博物館 沉浸體驗工業發展
位于安徽淮北市的淮北工業博物館,是由當地一處修建于1969年的火力發電廠遺址改造而成,當地通過整合工業遺存資源,盤活廠區舊址,把廢舊設備和科技結合,為游客打造了一座可以沉浸式體驗城市工業歷史,又科技范兒十足的工業博物館。
在淮北工業博物館內,由電廠機組車間改造成的“圍爐”體驗區、采煤之旅井下秘境體驗,還有利用廢舊工業設備組裝的形態各異的機器人樂隊……都成了博物館里熱門的趣味打卡點。
這處工業博物館的前身曾是安徽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2018年關停后,當地因地制宜對發電廠的機組、廠房實施了改擴建,讓工業遺址變成了文化地標,從今年五一期間試開放后,已吸引游客上萬人次。
為了讓這些傳統工業遺存“活起來”,當地通過現代聲光電、AI、VR等科技元素的交織融合,打造有趣互動場景,把當地從唐代煤炭開采到新中國成立后煤炭、電力紡織等產業異軍突起,再到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興產業的歷程向游客徐徐展開,讓游客在新奇體驗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城市工業發展的歷史。
據了解,目前安徽省共有工業遺產50余處,在此基礎上打造的各類工業博物館已有30余家,每年吸引上百萬名游客打卡,已成為城市文化旅游發展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