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成色
作者:李清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經濟還行不行?這不是誰空口白牙就能隨意得出結論的。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被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僅是中國宏觀政策的目標,也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在經濟增速、韌性和潛力之外,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成色有了顯著提升。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中國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健全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024年的2.68%。在中微子振蕩、鐵基超導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航空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夢想號”探秘大洋,刷新中國科技新高度。今年以來,以DeepSeek、宇樹人形機器人等為代表的一批創新成果推出應用,再次讓世界看到中國科技創新的實力。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提升到2024年的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科技創新成果賦能帶動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迸發出強勁的活力和動力。
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產業結構上,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制造業增加值穩居世界首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4年的56.7%,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0%左右,量子科技、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也在加快走向現實。需求結構上,過去依靠投資和出口帶動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根本改變,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過去5年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城鄉結構上,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全面振興,2012—2024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2.6%提高到6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34∶1。區域結構上,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穩步實施,區域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空間格局更趨優化。
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強力推動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2024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已連續5年達到了86%以上;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0.4%,首次超過90%。中國作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正扎扎實實按照既定節奏推進落實,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邁出新步伐。風電、太陽能、水電、在建核電裝機規模保持世界第一,2024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
開放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不利形勢下,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依托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上口碑非常好。2024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3.85萬億元,計6.2萬億美元,其中服務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均創下歷史新高。構建貿易多元化格局成效明顯,中國成為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貿易伙伴,對某一個國家單一出口市場的依存度明顯下降,如對美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外貿韌性明顯增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截至目前,單方面免簽國家增加到38個,互免簽證國家增加到27個。
共享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推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中國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成效最好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多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而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更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過4億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9%,比2012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7億和13.3億。
這一系列事實,都實打實地彰顯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我們不禁想反問那些不懷好意、舊調重彈說“中國經濟不行了”的人,這樣的發展質量和成色,哪一點像是要“不行了”的樣子?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1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