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互聯網發(fā)展起步較早,發(fā)展較為成熟。據統計,目前德國3/4的民眾使用互聯網。互聯網普及率如此之高,對互聯網的管理不可或缺。德國政治家掛在口頭的一句口號是:“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沒有法度的空間。”德國的主要做法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規(guī)范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
柏林洪堡大學信息技術教授沃夫岡·柯伊告訴本報記者,任何德國公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fā)布內容,然而這并不等于所有內容都可以不受阻礙地在互聯網上流通。為了規(guī)范網絡空間,德國制定了多項法律制度。各聯邦州從1977年就開始實施《聯邦數據保護法》,該法目前已執(zhí)行歐盟的統一規(guī)定。為了適應網絡空間的延伸,德國刑法擴大了適用范圍,設立了“數據偵聽罪”等。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絡欺詐盛行,德國的《電子簽名法》就對網上銀行和電子商務操作的電子授權進行了統一規(guī)范。
受《電訊法》的約束,網絡運營商需保證為最終用戶提供中性數據,因此部分非法網頁在網絡提供商處已被屏蔽。網絡運營商可以根據法律規(guī)定人工關閉非法互聯網頁面,也可以拒絕為非法內容提供服務器資源。對于部分服務器在國外的非法內容,服務商可以拒絕提供鏈接。暴力色情、納粹思想和種族主義等內容在德國受到完全禁止,不得出現在互聯網上。
德國公民需要為自己發(fā)布在互聯網上的內容負法律責任。德國埃姆登青年陪審法庭今年5月判處一名18歲的青年兩周監(jiān)禁,并對他提出刑事處罰警告,原因是該青年通過自己的臉譜網頁呼吁對一名被誤認為是少女謀殺案嫌犯的人實施攻擊。
網站經營者則負有更大責任。漢堡州立法院曾判定一家互聯網論壇經營者違法,原因是該論壇用戶發(fā)帖呼吁去某公司服務器集體下載信息,造成服務器癱瘓。
保護青少年是德國互聯網管理的重要內容。德國《青少年媒體保護國家合同》設立內容分級制度,對于不適合青少年的網絡內容,提供者必須實行用戶注冊方式,有關部門需對用戶的年齡進行核查,并可視情刪除內容和頁面。
聯邦政府還設有“危害青少年媒介聯邦檢驗處”,負責監(jiān)測不良信息網站的發(fā)展狀況,將有害信息記錄在案。該機構還與一些商業(yè)機構合作,免費為青少年提供過濾器等技術軟件,幫助青少年免受有害信息的影響。
盡管如此,德國互聯網管理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規(guī)章制度的設立通常落后于被規(guī)范對象的發(fā)展,在日新月異、社交媒體蜂起的網絡空間尤其如此。2011年,漢堡一名中學生通過臉譜網站邀請朋友參加生日聚會。由于操作失誤,她將邀請發(fā)送到了公共空間,造成1500名網友來到她家門前狂歡,嚴重擾亂了她的生活。這樣大規(guī)模的“臉譜聚會”在德國越來越頻繁地發(fā)生,最后往往演變成酗酒滋事等群體性事件,對社會治安造成嚴重影響。一呼百應甚至“萬應”的社交網絡讓德國警方頭痛不已,“如果出現混亂情況,最后都找不到誰應該為此負責。”一位警察認為,以后這類活動的發(fā)起者應該像開車一樣先取得“執(zhí)照”。